第22章(1 / 2)
而符家……只有灶上那点火,还压得很小,屋里冷得冰窖一样。也见不到其它吃食,屋里堆了几麻袋的番薯。
夏氏整个人瑟瑟的,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目光呆滞,手腕上一根铁链子栓着,另一端挂在屋顶,让她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这个空间。
她看到苏槿,又是一通呲牙威胁,而后看到谨哥儿便立刻安静了,像是还有昨天的记忆残存,眼珠一丝都一不错的盯着他看。
符秀才倒是有些无措,以为是昨天赔的银子不够,人家找上门来吵架的,便结结巴巴的解释,“可否宽限几日,家里的铜板昨日都——”
“不是来问你要钱的,只是来认认门儿。”叶氏打断了符秀才的话,把篮子里的最后一包鱼递给他,“这是榛娘做的,家家都送了,你便也收着吧。我们这就走了,不耽误你们用午食。”
符秀才怔住,连眼圈儿都瞬间泛了红。夏氏疯了三年,他能接收到的善意已如星星之火。
苏榛胸口犯堵,也不想再呆下去,领着谨哥儿转身要走。
灶边坐着的夏氏突然站了起来,发出古怪的、急迫的低音。
叶氏本以为她又要发疯,却见她的手竟然直接就要往灶里伸,吓得符秀才赶紧制止,并帮她把灶里煨着的一个番薯用柴棍拔了出来,用家里仅盛的瓷碗装了,走到谨哥面前蹲了下来,捧给他。
符秀才还没说话,夏氏哑着嗓子开口:“好吃、好吃的、娃吃、给娃。”
谨哥儿先抬头看向叶氏和苏槿,而她们都沉默着。
谨哥儿便很认真地想了想,接了碗先说谢谢,便把碗放到苏榛手里。
又在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蹦蹦跳跳的跑到夏氏面前,仰着胖嘟嘟的福娃笑脸,脆声声说了句:“谢谢姨姨,姨姨在家要好好的哦。”
苏榛眼瞧着夏氏混浊的眸子逐渐清晰着,被泪水冲刷的……
三人走的时候,符秀才出来送了好远。
苏榛不想管别人闲事,但还是在最后说了句:“村子里孩子应该也有不少,哪怕开个私塾教他们识字,每年收的束脩也够你家生活。”
符秀才却苦笑了下,坦然的:“不才也想过。但我家娘子……其实今日已经是她最好的状态。以前有一次,她非要强搂人家孩子、那孩子差点被闷死。后来便没人再敢让孩子来我家。”
叶氏跟苏槿下意识看向谨哥儿,也是无奈,不好再说什么,告辞离开。
那天中午,白水村距离萧家近的便都吃上了酱焖酥鱼这道菜。
这个时代对水产的排序是“一湖二河三溪四海五塘”,白水河里的河鲜对猎户村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所以起先都没对这鱼的味道有太多的期待,只是想着新邻居的一番心意而已。
可等把鱼加热端上桌……狼吞虎咽的吃光之后都在想一个问题:上半辈子吃的鱼是不是都浪费了?
实际上,时下城里的餐馆的鱼宴作法众多,比苏榛做得好的肯定也有。
但这毕竟是个没有网络没有检索工具的时代,百姓获取知识的途径极其有限,“菜谱”这种文字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白水村至今还留在村里的人,能下馆子的机会也不多,就算偶尔进城打打牙祭,也最多不过点些大肉的菜而已。
而在家里做鱼,通常就是以做熟为基准、以果腹为要求,做得不腥就是成功。哪里还会像苏榛这样用这么多的油去煎、这么多的料去调。
于是,那个下午,苏榛眼瞧着这几家人都提着筐、或者桶的往白水河冰面上跑,想来是吃馋了……
除了里正家。
里正家的鱼都进了乔老太太一个人的肚子里。
乔家常住人口情况复杂,一共十四口,最上面那辈儿是乔家老太爷和妻子乔张氏,也就是早上把苏榛吓了一跳那位。
乔老太爷两口子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就是乔里正。而里正的大名就叫乔老大,次子叫乔老二、最小的乔老三……
乔家没分家,长房只有一个孙子就是乔大江,娶妻沈氏,人唤春娘,育一独子,是九岁的乔树。
二房乔老二,跟妻子焦氏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乔才英外嫁省城基本没回过白水村。二女儿乔山梅丧夫才半年,没孩子,如今就在白水村娘家住。
三房乔老三,跟妻子王氏育有两个儿子,长子乔大宝十一岁、次子乔二宝九岁,都是正捣蛋的年纪。
二房和三房都没有能撑得起家的人,只有长房被吸血。
中午饭桌上,乔里正也问了句,萧家不是送了鱼来吗?鱼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