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1 / 2)
这十文钱虽说不多,但也能攒着买些纸笔,往后读书识字有个花销,或是给家里添置点油盐都成。
婶子们平日里为家中生计奔波不易,孩子们能凭自己本事挣些小钱,既是历练,又实实在在添了进项,不耽误他们玩耍,也不耽搁课业。
榛娘是真心疼孩子,才想着这么个法子,不知婶子们可应允,若允了,便从今日就开始算。”
这么一说,点明手工锻炼孩子、有钱拿、还顾念家中生计的好处,还有礼有节。
寒酥说完,俩婶子连连点头。
说是孩子,其实除了谨哥儿,都是七、八岁大了。
猎户村的娃比不得城里的少爷们,哪个不是从小就劈柴挑水的帮家里做事了,就萧家给安排那点所谓的活儿,在她们看来就是个玩耍。
眼下不止能领着玩耍,还管饭,还给十文钱,这也给得太多了!
同意同意,立刻同意。
而站在一旁、一向好口才的苏榛都震惊了,心道寒酥这家伙要是想哄谁,谁能跑得掉……
于是寒酥一转身,视线就直直撞进苏榛那双笑意盈盈却又透着狡黠的眸子里。
她的笑容像是春日里藏了钩子的柔风,看似和煦,实则把“往后这种事儿都你来说哦”的意思,全都写在了弯弯的眼角里。
寒酥表面佯装了无奈,可心里却是高兴的。毕竟这个家不是榛娘一个人的,他能扛起一分、榛娘就能轻松一分。
值得。
等两家婶子们走了,苏榛就把谨哥儿也叫过来,一共是六个娃。
四个男孩、两个姑娘,首先就是教他们做吸盘镖。
两个力气大些的负责做镖体,拿小手锯把木棍锯成标准长度,再拿石头打磨光滑。
谨哥儿跟虎威负责去村里人家要羽毛、以及软化皮子。
平安跟妮儿负责把软皮剪成圆形以及缝成吸盘。
待镖体全部打磨完,谁力气大,谁就安装。
但后面要削成流线型的活儿,就还是交由寒酥来做。
一来难度大,二来也怕孩子们伤了手。
全交待完,符秀才刚好也从家回来了,带回了染布用的几种料,有蓝靛、茜草跟槐花。处理一下、泡水分别可以做成蓝色、红色、黄色的颜料。
这方面苏榛便是外行了,全部交由符秀才去弄。她则先去暖棚把晾着的羽绒都收起来又用秆枰称了重,五只麻鸭出了十二两的绒、两只雁鹅出绒十两。
搁现代的话,有近两斤的绒了,这份量倒是让苏榛很满意。
她本来以为出的绒顶多作个薄被,但现在一算,若做成现代的那种轻薄型的羽绒贴身内胆服,小娃或女眷每件的充绒量不过需要二到三两左右。
而萧伯跟寒酥的身材,也顶多需要四两、五两足矣。
如此一来,干脆做五件,全家五人都能穿上!冬天代替又重又鼓的棉袄,穿猎皮夹克里头保暖还轻便。
可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苏榛“搜索”了一下原主记忆中也买过充绒的衣服,但都以不喜欢告终。
一是因为时下充绒都是靠手抓、手塞,绒在内胆里分布得不够均匀、甚至还会成团儿、发霉。
二是因为缝针技巧跟布料密度都差,穿着穿着,绒会自己钻出来满天飞。
这也就是为啥在大宁朝羽绒服很少人穿的原因了。要不就算了?
可是但是可但是,这绒都有了,不做个成品出来,苏榛只觉得抓耳挠腮的难受。
若说缝针的技法,舒娘跟叶氏应该能琢磨琢磨。但谈及布料方面的改进……
苏榛脑海里把现成的、有可能会有办法的“人脉”想了个底儿朝天,突然有个形象就蹦了出来,且越来越清晰。
要不去问问?
苏榛掀了棉帘子就往外头走,去了冰屋把这事儿跟符秀才说了,并问他家娘子可好些了,是否能琢磨琢磨织布的事儿。她想要一种特别密实的面料,以及面料怎么处理一下,能让里面的填充绒不会成团发霉。
符秀才一听,苦笑一声:“若说岚娘的织布技艺,没病之前在十里八村也是最好的。但眼下……您也去我家瞧过,织布机都快散架了。”
苏榛有些不解,“但她现在都能编帘子了,说明神智也清晰了不少,为何偏偏不肯织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