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2 / 2)
“这叫辣条,香着呢,好几种口味。”苏榛嘴角上扬,眉眼间尽是得意之色,先捻了根短的自己试味道。
入口瞬间,牙齿率先触碰到辣条微微泛酥的外皮,“咔”的一声轻响,油炸的香气瞬间在齿间爆开,酥皮裹挟之下,是极为劲道的内里,咬起来韧劲十足,在舌尖上弹动。
随着咀嚼,辣味毫无保留地在口腔中肆虐开来,刺激得舌尖发麻。
不过须臾,花椒的麻劲也裹挟其中,丝丝缕缕的麻意游走于唇齿之间,潜藏在其后的丝丝甜意悠悠渗出,巧妙化解了大半辣麻之感,妙不可言。
就是记忆中的味道,苏榛嚼着嚼着,幸福的眯了眼睛。
寒酥好喜欢她,好喜欢这样的榛娘。
每次看到她满足地、眼睛弯成月牙的模样,寒酥心里就像被羽毛轻拂,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可转瞬,满心的旖旎就被一盆兜头浇下的冷水冲得七零八落——他尚有婚约在身。
寒酥从前只觉婚约不过是人生无关痛痒的一程,直到榛娘出现,一切都变了。
他知道自己这份情愫见不得光,一旦暴露,于苏榛而言是莫大的惊扰,于婚约那边亦是失信背约的不义之举。
况且苏榛向来重情重义,若知晓他有婚约,定会决然拉开距离,往后怕是连寻常相处都成奢望……
第二日清早,熹微的晨光艰难地穿透云层,从窗棂的缝隙间挤了进来。
整个早上,鬼来了都得跟着推磨的萧家小院仍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气象。
尤其今日的四个娃被家长送来的时候,在萧家屋前跟叶氏好一通推掇。
当然,推掇可不是打架,而是非要送礼。丽娘拿了三条腊肉三包米、另外两家各拿了一条腊肉、一包米……
因为啥呢,因为几个娃回家后跟家人讲说读书识字了,识了整整三个大字呢。
那么这问题在猎户家的心中就突然严重了、神圣了起来。
识字啊,一天都能识三个,十天岂不是三十个?若是学一个月,那都要九十个了!乔里正好像也只会一、两百个字吧?
按规矩,那得给束脩才成,白水村的人穷虽穷,但也是人穷志不穷的。
四家人一商量,每家拿一条腊肉一包米来,丽娘是把春娘给小树交的份儿也捎来了。
但教识字是符秀才教的,叶氏跟苏榛的意思是大伙儿要是想表达个谢意,给符秀才就成。
可符秀才也是个较真的性子,觉得自己不是正经的教书先生、而是听从苏娘子的安排教的,而苏娘子已经给了他月俸了,他不能再多收一份束脩。
总之各说各的,每个人都讲出一大堆的道理、规矩,推过来*、推过去,吵得苏榛一个头两个大。
最终还是萧容出来主持了大局,所有的东西苏榛收一半儿、符秀才收一半儿。于是苏榛得了两条腊肉、两包米。
腊肉是五花腊,也挺重的,一条足有五斤的份量。苏榛寻思着收就收吧,抽空儿给娃们儿做了吃也成。
至于符秀才,他若是再倔着不收,怕是要萧容打了,便拱手行了礼。
当然,收下也不代表就正式拜师了,每日教三个字而已,权当个同村相助吧。
等四家家长们都走了,苏榛便又好奇的问了符秀才,为何没办私塾。
若只是因为家里有岚娘在,怕打扰了学生,那在外头另起个房子也成啊。
符秀才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原来他是办过的。但前朝战乱频繁,贪腐盛行,秀才若要开办私塾,需要向官府报备获得许可。
后来新朝建立,他也去府衙问过。条件虽说放宽了,只要寻三个乡绅作保便成,但他仍旧凑不出办学所需的银两,就只能零星的收取些卖字的钱、勉强度日了。
“办私塾需要很多银两吗?我还以为有个场地就成。”苏榛有些惊讶。
符秀才摇了摇头:“若我家院子大,是能省去租金成本,可苏娘子也瞧见了,若我办学,肯定是要租屋的,每月租金是个负担。
另外,起码要打几套普通的木质桌椅吧,一套起码二、三百文。十套就要二、三两;
还得购置笔墨纸砚、以及一定数量的书籍,起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得有。且贵着呢,一套启蒙也得一至二两银子。
若是完整的《四书五经》注释本,那起码五至十两银子。
甚至算盘、戒尺、学生的其它用具也是一笔数目;
照明得买油灯、也得有蜡烛吧,冬日也要备柴备炭,每个月光是这笔也得个一、二两银子。
再加上其它意外的杂支,若全买齐了,我一年至少收三十、五十两才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