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2 / 2)
苏榛想了想,认真解释:“艺术家就是把心里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能用一双手表现出来的人。比如城里画画的画家、写字的书法家、咱村里绣花绣得最好的舒娘、再比如盖围墙的柳师傅,做活做得多细致啊,他也是艺术家。”
六个娃娃们一听,懂了,艺术家就是有本事的人。
赶紧兴高采烈的拿笔开写。
其实除了谨哥儿之外,其他孩子写的字都歪歪扭扭,但也充满了童真与质朴。
而在一旁久未开口的符秀才,心中无比诧异。
他原以为苏娘子出身名门,定是规矩众多的。却未曾料到她竟能将匠人、绣娘与画家、书法家等量齐观。
这般格局眼光,着实远超常人。
在这世间,多数人皆以读书入仕为尊,视匠艺为末流,而苏娘子却能打破这种偏见,看到各类技艺背后所共通的匠心。
符秀才心中不禁对苏榛更多了几分敬重。
他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书写,仿佛看到了村中的未来,或许真的可以不同……
把孩子们的“作品”收好,苏榛便又给他们安排了新任务:设计隔热防烫手套、碗盘餐垫、窗帘与靠枕的布样。
全部要童趣感,孩子们可以自行发挥想像,她只提供了一些思路思考,比如隔热手套指尖部分可以做成小动物爪子模样。
因怕孩子们做针线扎到,苏榛就只让他们负责设计跟剪样儿,缝纫部分还是由叶氏跟舒娘安排专业的绣娘去做。另外还要在手套上绣上餐车标志,使用时方便实用,不使用时挂在炉灶旁挂钩上,摇摇晃晃成了亮眼装饰。
至于餐车的窗帘,苏榛选的是轻薄透气、花色雅致的棉布,搭配车内整体色调,再装上简易滑轨,白天拉开让阳光肆意洒入,晚间营业半拉上遮光保暖;
再添置几个与窗帘同花色的方形靠枕,供食客用餐时坐在月亮椅上倚靠,提升舒适度。
全安排好,苏榛便回了冰屋,将昨晚浸泡好的红豆放入陶锅中,加水,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慢慢炖煮。
她要去春娘家一趟,便喊谨哥儿安排小伙伴来值守,不时地搅拌一下红豆,防止粘锅。
交待完,苏榛戴好毛绒帽子要往外头走了,杜老大的小媳妇清娘提着个篮子过来了。
“清娘,可是寻我伯娘?”苏榛以为她是来找叶氏的。
清娘摇了摇头,羞答答的说明了来意,“妹子,那日听你说,你这车要去城里卖吃食,需要收些山货的。
我家有今秋采的野菜,也不知道你瞧得上不。
今儿我拿了一篮子来,先请你尝尝鲜。若吃得还成,就只管去我家挑,窖里有不少呢。”
一边说,一边掀开蓝子上蒙的布,给苏榛仔细介绍着:“这是晒干的荠菜、这是阴干的紫苏、这罐子里头是盐渍的马齿苋、这是酱渍的蕨菜、酸水泡的灰灰菜。
苏榛一见,心道可算是填补上了她需要的一块“拼图”。
城里成树家娘子酱的菜都是城里菜,城里人吃都吃烦了。年岁集上,她正需要些山野味足的,才能卖个稀奇。
便乐呵呵的收下:“不白尝你的,这篮子算我买的吧。”
清娘赶紧摇头:“不用不用,我相公说了,在山上吃了你家寒酥不少颗耐饥丸呢,寒酥也没要我们钱啊,这点野菜我们还厚着脸皮收钱?不成不成。”
苏榛一听,便没再多作客气。虽说她跟清娘打交道不算多,但寒酥跟杜家、叶氏跟清娘都是极熟的。
日后俩家也得常来常往的,人情还得上。
送走清娘,她便把菜篮子送进灶间给叶氏收着,自己往春娘家快步而去。
不远不近的距离,因雪过了膝,走起来倒是比平时疲累了三分。
等快到了,已经一身的细汗,抬头一瞧,乔家门口那片坡地已然变了样。
准确的说,挺凌乱、但又挺独特的。
靠近山路这一半坡地,厚厚的雪层还在。
而靠近土屋的一半,黄土地则裸露在外,地面上还残留着一些之前劳作的痕迹,有不少浅浅的坑洼。
苏榛一看便知这是打造梯田式晾晒场的未竟计划。
乔大江一家子正在上头做蜂窝煤呢,甚至山梅也在帮忙。
乔大江是家里的顶梁柱,重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拿了一把特制的大铲,那铲子跟他胳膊的延伸似的,用力往和好的石炭粉料堆里一插,再使劲一铲,满满一铲子料团儿就被他轻松举了起来,然后利落地倒进蜂窝煤模具里,动作一气呵成,一看就熟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