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1 / 2)

眼下天寒地冻的,若是整日在外头摆摊人定是扛不住,苏榛特意在拖挂房车后头搭了一个白水村“工作人员”歇脚的暖棚。

今日有风,帆布帐被吹得微微鼓动,但里头设了便携的户外取暖炉。

别看炉头小,也牢牢能抵御住寒意,蒸腾的热气在帐顶凝成水珠,顺着桐油浸染的帆布纹路蜿蜒而下。

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轮值休息的,里头人不多,但也都熟识苏榛,纷纷挪开陶碗腾出空位,暖棚内是此起彼伏的问候声。

等落了座,苏榛便细问成树车队情况如何。

成树乐呵呵地先把流水簿子呈给苏榛。当然,他不识字,这流水簿子还是苏榛跟符秀才一起研究出来的、适合车队使用。

比如三道竖线组成的“川”字代表满载的马车,两横一竖的“干”字是半载,单独的竖线则是空载。

圆圈画在日头底下,就记一趟短途;

画在弯月旁边,便是夜行的生意。三角的尖头朝上是去程,尖头朝下就是回程。

最精巧的是消耗标记,比如若马匹吃了三把草料,就画三个小叉;

有车轴磨损严重的话,便在数字旁画车轮模样。

苏榛还特意嘱咐要把每趟车的载客数、路线损耗都记下来,成树便又自己琢磨了只有自己识得的记号。

总之把这流水薄弄得规规矩矩、清清楚楚。

成树:“苏娘子,上午我这组的十辆车每辆都往返跑了三趟了,当中还包括了一趟乳媪一早送货来的五十斤牛乳。”

苏榛点点头:“这情况我是晓得的,所以你来找我是?”

成树赶紧解下不离身的“神秘”包袱,直接推到苏榛面前。

苏榛也没耽误功夫,解了系绳一瞧,里头是零零碎碎的铜板、吃食、帕子,甚至还有副米粒大小的银耳坠。

“这是?”苏榛有些疑惑。

成树回答的神情十分认真:“我们已经收了您按天数发的工钱了,但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商户给我们打赏,大伙儿不敢藏私,让我来交到公上。也问问后头可咋整,若是不能收,我们立刻按原路退了去。”

这商户打赏,是车队里的人没想到的额外收益、却也是让他们收得心惊胆战、不知道该不该得的收益。

就拿成树个人来说,今儿早上拉的第一辆载满游客的马车刚要出发,东市香料铺的伙计就追上来给他塞了把铜板:“劳驾您多照应,我们在兴盛湖也摆了摊位,您一路上多说几句,帮我们店里多拉些客人!”

成树不敢收,那伙计就直接往车厢里扔了便跑了。

另外还有首饰摊的老板娘往车队成员手里塞了对银耳坠,说是给车队装饰用;

最意外的是药铺先生,见成树腿疾发作,悄悄塞给他一包草药:“这是祛风湿的,拿酒泡了管用。”

总之车队的每个兄弟都遇到了同样的事儿,比如绸缎庄的掌柜拦在车前送了帕子,还说凡介绍客人买绸缎的,每单赏十文!

这些商家的举动让车把式们诚惶诚恐,心下虽说眼馋这些好处,但没有人家嘉年华的首肯、大伙儿都不敢拿啊,生怕犯了什么官司,都催着成树赶紧来问苏娘子。

苏榛见成树一边说一边局促地搓着手,不禁笑出了声:“成队长这是被银子烫着手了?”

“苏娘子,商户们又是塞钱又是送物……”

苏榛笑意漫上眼角,把流水簿子跟包袱都推回成树面前:“你且看东市的茶摊为何总在扎马驿站旁支着?商户们精着呢,这些赏钱是想借咱们的车轮子打活广告。呃,广告的意思是,咱们的车轮子走到哪,他们的生意经就念到哪。这和庙里的木鱼声传得越远,香客越多一个理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