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1 / 2)

总之苏榛把姿态摆到最低,但也让人看信的时候一瞧这女的就不是普通民妇即视感。一通编写下来用了整个上午,写得是头晕眼花才作罢。也是好久没搞这么“正经”的东西了,手生了。

即是写好了,苏榛便囫囵吃了个午食就去寻了白老汉,抓紧时间下山进城送信。好在朝沐娘子自嘉年华回来之后就一直在休憩,寻了个正着,请她代为转交太守大人,并也说了事关官道流民,耽搁不得。

朝沐娘子故意“为难”了一下苏榛,问送信可有好处。苏榛一脸“早知道你会这样”的表情,从双肩包里掏出一副舒娘亲自缝的镶兔毛儿贝蕾帽送了给她。

朝沐大喜,要给银子被苏榛啐了回去,便美滋滋的领了姐妹的情谊,并保证两日之内一定完成任务。

苏榛放了心,瞧着日近黄昏便也不敢再多作停留,跟白老汉着急忙慌的在关城门之前出来了,一路上山回村心里也是踏踏实实的,总算完成一件大事。成与不成的,尽人事听天命吧。

另一方面朝沐娘子确实也是说到做到,那信第二日清晨就请人呈到了苑琅书房。

其实苑琅正在读的《荒政辑要》,里头就有古往今来的流民安置办法。

“以工代赈”正与苏榛所写如出一辙。虽非她独创,但苑琅认为她一介女郎竟能从乡野琐事中悟得此道,倒也难得。

虽说这法子不新,但让苑琅眼睛一亮的却是里头的表格。

尤其那份《流民技能清单》,上头横平竖直的格子里把年龄、技艺、体况都做了分类,完全不同于寻常户籍的丁口造报,甚至还有一纵向的“备注”,填着某某善掘井、某某能负重之类的词。

这种把人力像物料般分类造册的思维十分的精细,还有附页的“工效测算表”,把青壮每日土方量、妇人缝补件数、老弱炊事耗时之类的全用算筹符号标得清清楚楚。

如此精准调度,会比官府粗放的按丁派役效率至少高两成。

苑琅越看越惊,心中也是愈发遗憾这苏娘子是个女娘,倘若身为男子,他必招募、助其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苑琅也是个聪明人,即便苏榛写的再低调、再拐弯抹角,他也读出了背后最大的那个意思:多批点钱,最好做成规模……

苑琅将案牍重重合上,当即传唤州府属官即刻拟折子及细节。

三日后的州衙议事厅里,苑琅:“以工代赈之法早有先例,但苏娘子这份测算表精准到妇人缝补一件粗布衣裳需半盏茶时,如此细作,本官身为太守,愿为这利民事亲自推行!”

主簿捻着山羊胡摇头:“大人,流民皆是乌合之众,这般怕是纸上谈兵。且工部批银至少需三月,眼下仍旧隆冬……”

话还没说完,苑琅直接打断:“先从库银中预支两千两,不足部分,本官自去富商处筹措。另外从即日起,复核城中所有流民情况,按年龄分为五档,每档需单独造册。十六至四十岁的青壮,再依技艺专长细分,善木工、石匠、铁匠者编入匠作营;通纺织、刺绣、缝纫的妇人,归入织绣坊;略通文墨、能识算筹符号的,选拔为工分记录员。身体状况也要详细标注,跛足却善制器具者、目盲但听觉敏锐者,都要物尽其用。尤其老弱病残,需重点核查。抱恙者依病症分类,风寒、外伤、顽疾。三日内,本太守要看到第一版核查详表。”

属官们低头疾书记录,心中暗暗叫苦,感觉这是个又累又得罪人的差事。毕竟流民安置向来是块烫手山芋。以往登记只需填个大概数目,多报的人头便能和城中商栈勾结,将救济粮高价倒卖。如今要这般精细核查,岂不是断了许多人的财路?

“大人,这……”户曹的张主事硬着头皮开口,“城西周记米行的周员外,向来与流民安置事务多有‘往来’,如今突然改了规矩,怕是……”

苑琅怒极反笑,“本太守既已下定决心推行新政,就容不得这些腌臜事。周记米行若敢从中作梗,便按贪墨赈灾粮款论处!”

他眼神扫过众人发白的脸色,语气稍稍缓和:“你们只管秉公办事,有本太守在,没人敢动你们分毫。”

话虽如此,当夜便有人在陈师爷家门口放了把火。好在只有些财产损失,人员无恙。

第226章

后头几日,新政的推行已经激起了千层浪。且也不知哪个嘴快的把这新政是“苏娘子”提议的事情传了出去。对于苏榛来说是无论福是祸,都将避无可避。

又两日后,城南盐商、城北粮商、城中行商商会召集至府衙,虽不敢大闹,却也不断抱怨:“大人莫不是又要我们捐善款?我商号去年修桥已捐了五百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