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37节(2 / 2)

两人笑过之后,德亨又说起正事,他给伊凡介绍康熙帝派遣去俄罗斯的使团成员和商队。

德亨请求道:“我们是第一次去你们的国家,使团方面,还要你多做指点和多加照顾。”

伊凡痛快答应:“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多加照拂的,至少会让他们都平安回到你们的国家。”

德亨:“这样最好。”

说着又指了指其中一匹骆驼上的货物,笑道:“我们的使团带了礼物给你们的皇帝和你的姐姐,以及其他的皇室成员,里面除了最珍贵的珍珠锦,还有我们国家的皇室专用的许多美丽布料和宝石、金玉首饰、瓷器、插屏、刺绣团扇、串珠、檀香、藏香,赠送给你们皇帝和参议院的书籍、文房四宝等,以及我们的皇太后喜欢的润肤美容的香膏,以及从头发到脚趾的洗护化妆用品……”

送给别国皇帝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是康熙帝的老习惯了,法王路易十四那里也有一套,是白晋回国时带给法王的。这次大清自己的使团出使,这些国学典籍当然也不能少。

“我照着这份使团清单给你也备了一份,数量当然不会太多,但这是我个人只送给你一个人的礼物。”德亨语气平淡道。

伊凡列出来的货物清单上的货物,是属于整个商队的,他只能从中分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据德亨所知,伊凡因为“贫穷”,在商队中的股份并不多。

伊凡惊喜不已:“哦,我最最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才能表达我的荣幸,您真是太慷慨了,让我受宠若惊。”

德亨笑道:“这不算什么,毕竟,你是我的语言老师,不是吗?孝敬老师,在我们国家,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伊凡兴奋的不住搓手,强自忍着脸上压都压不下去的笑容道:“是的,应该的,就像你说的,天经地义啊哈哈哈哈……”

耶稣基督啊,他发了!

虽然他为彼得皇帝带回去了大清国的使团,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但他可不指望从吝啬的彼得皇帝那里得到多少赏赐,唯有德亨给他的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

这些礼物有多么珍贵,价值多少黄金,简直难以估量。

想想吧,这是从神秘的东方国家、只有他们的皇帝才能用的某某某……

伊凡都快要高兴的升去天堂,去触摸上帝的袍角了。

德亨先任他笑个够,再次请求道:“我们使团中有一些学生也很仰慕你们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希望你能屈尊降贵的指点他们一下。”

伊凡都一口答应下来,道:“让他们尽管来学,路上枯燥又无聊,我完全可以教他们。”

德亨:“多谢。”又开玩笑道:“康熙皇帝已经定下了西巡的日期就是一种我们国家每年都会进行的狩猎活动就在我们的使团和你们的商队出发的同一天,到时候,你就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军队和火器了,算是你不枉此行?”

对此,伊凡哈哈大笑:“德亨,我还有什么秘密是你不知道的吗?在你面前,我感觉我赤身裸体,无所遁形。”

德亨:“……你只说无所遁形就行了,赤身裸体就不用了。”

伊凡又是一阵放声大笑,他觉着今天他笑的次数尤其多。

今天一定是他的幸运日。

第158章

康熙帝采纳了德亨派出使团的建议。

自从知道了他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球, 球的另一面还有不亚于中国的大陆,还有着另外的王权、神权和国度,他就想派遣使团去出使, 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可惜,出于种种原因,也是因为没有路线,他派出去探路的人要么中途返回, 要么杳无音讯,真正有来有回的出使始终未能成行。

现在机会都放在他眼前了,不管是纸上的路线图还是活生生的向导都近在咫尺,要是再不行动,他就不是康熙帝了。

康熙帝让内阁商议,组建使团成员和注意事项。

结果,内阁就到底有没有必要专门组建一个使团去出使一个不毛之地的部落国家争议不休,有支持的, 有反对的。

反对的列出了种种原因, 觉着没有必要。

内阁的推拉让康熙帝很不高兴,最后他独断专行, 让内务府总管大臣鄂伦岱组建一支使团和商队,随着伊凡他们去莫斯科面见彼得皇帝。

和给莱蒙科夫的那封国书不同,康熙帝的使团所携带的国书是用满、蒙、汉、拉丁文四种语言书写的官方国书,与莱蒙科夫带去的那一封主客相辅相成,互作补充。

就这一支使团的人数上,鄂伦岱来征求德亨和阿灵阿、马奇的意见。

阿灵阿和马奇商议了, 以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候索额图和佟国纲使团的人数为标准, 减半。

毕竟, 他们此次是去友好出使的, 不是带着火药味去谈判的。

当年索额图和佟国纲组建使团到尼布楚与俄罗斯使团签订条约时,是带了谈判人员、文职人员、前锋军、护军、火器营兵共800人,不包括水军、陆军、个人亲军、役夫等。

实际上,当年在尼布楚谈判,当时大清这一方,出动了一万人左右,骆驼、马匹等军用、民用牲畜,超过两万匹。

此次使团人数减半的话,就是400人。

400人的使团,很多了,再加上运送货物的内务府皇商,人数只会更多。

这400人的使团,有内务府职官和各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前锋、护军,有火器营枪手和炮手,有太医、翻译、法国、葡萄牙等国传教士,学习俄罗斯等洋文进度快的内阁典籍科学生,全都是满蒙内外八旗之人,外汉军旗(内务府汉军旗为内汉军旗)的只有寥寥二十来人,只有四位太医是汉人。

德亨问道:“为什么没有国子监学生和翰林院官员?”

鄂伦岱笑道:“这些文官,平日里耍嘴皮子找事儿没他们欢的,到了干真事儿时候,就成了缩头乌龟,不顶用。”

德亨没听明白。

马奇叹道:“害怕苦寒和旅途劳累,不愿意去。你敢相信,他们当中,甚至有不会骑马的。”

这让一直亲近汉人的马奇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些汉人。

君子六艺都学到狗肚子里面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