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2)
距离他们落脚点不远处,在一大丛三角梅后,有个不明显的豁口。
哑女想,在楼上很容易发现这里,估计水姐是从这边进去拿的的衣服。
“饮料是从那栋买的。”皮拉吨指着一栋介绍说。“看你睡得沉,水姐说先别喊你。”
那里面俨然是个小型仓库,烂尾楼的住户有不少来采买临期食品。
三人一猴坐上双条车,准备找个繁华的大路口下车。
早上六点半,双条车塞满了人。
放眼望去,尽是学生。
一车的乘客中,坐着的是少数,多数人站着,挂着,吊着,卡着……
皮拉吨站在车尾,把水姐和哑女用力一推。
他自己充当人肉门板,站在加固板上,一只手抓着栏杆,一只手抓着吊环,半个身子被挤在车外。
他大吼一身:“叔叔,开车吧!”颇有些豪迈。
可是下一秒,车身颠簸,人群晃荡。
皮拉吨“嘭”的一下被弹开,像皮球一样被拍在了地面上。
双条车呼啸而去,只落下一脸无奈的哑女和水姐,还有嘿嘿傻笑的皮拉吨。
坐嘟嘟车吧,哑女打着手势。
她怕早高峰过去,车流量会大大减少。
路过鲜花市场,水姐喊司机停车,又去批发了一袋茉莉花。
等下自己在天桥下坐着,可以串串茉莉花串。
很多司机不想买饮料做慈善,但他们喜欢在车上挂茉莉花串。
一来清新空气,二来可以供奉佛像。
哑女两条油光黑亮的麻花辫,和一双澄澈的眼睛,比她身上的校服更有说服力。
她双手合十,把饮料递上,就那么看着司机们,很多人就乖乖掏钱。
谁都想当善人,帮助可怜人是人们获取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看着在大太阳下跑来跑去的学生,只要100铢,就能展示自己的慈悲,还能获得一大袋饮料,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边的皮拉吨,走的是喜剧路线。
他跑来颠去,穿梭在车流中,捧着茉莉花串,双手合十,圆滚滚的笑脸咧张大嘴,大喊一声:“祝您发财!”
司机们也都乐呵呵掏钱,毕竟,有人不在乎慈悲,可没人不在乎金杯。
一天下来,两人贡献了无数次笑脸,以至于脸都发酸。
皮拉吨扯扯自己的脸颊,把两只手圈起来放在眼前,像眼镜一样。
他边逡巡四周,边提议:“要是有种笑脸面具就好了!就不用那么累了呀!”
哑女飞快地打了个手势,打完咯咯笑。
皮拉吨不懂,追着水姐要解释。
水姐笑得直不起腰:“她说你是懒人多忧思,不着边际!”
皮拉吨一手拉着哑女,一手装出狠狠的表情,指着哑女:“你你你!怎么打手语也这么厉害的嘴!再这样!我就不跟你玩了!亏我还把你当好朋友!哼!”
哑女手上讨着饶,表示绝不再犯。
水姐也打圆场,指着不远处路上,一座显眼的寺庙,藏经阁上镶嵌着的金箔、彩色玻璃、镜子碎片、彩色陶瓷片……流光溢彩,就像佛法光辉的具象化。
“咱们多久没去寺庙了?”水姐扭头问两个人。
“得有个十来天了吧?”哑女打着手语。
“哎哟,那是够久了!平时路上碰到佛龛也没机会拜一拜,失了诚心了都。”
这座村里的寺庙,比起大庙来,算不上有特色。
但是作为整个村庄最金碧辉煌的建筑,被周围晒得墙体褪色的板房一衬,更加恢弘高大了许多。
本地人每年去寺庙的次数可以周计,除了节假日、平时的周末、生日、葬礼,甚至有的集市,都在寺庙里过。
信仰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跟吃饭喝水呼吸一样自然。
哑女把露出膝盖的短裙往下拉了拉,看起来刚好能遮住膝盖,才跟着水姐走进了寺内。
台阶两侧是造型精美的多头那伽(蛇神)栏杆,象征着连接人间与佛国(须弥山)的彩虹桥,也寓意着守护佛法。
脱掉鞋子后,整齐码好,走上主殿,三人都安静了许多。
水姐帮他们拿了多瓣重莲和线香、金箔,连皮拉吨都闭着嘴巴专注手上的莲花。
他先把莲花在手里拍拍,然后把外面的叶子叠成三角形尖尖,两只手利落地上下翻飞,看得哑女目瞪口呆。
等他弄完了,不好意思地笑笑,指导哑女折的手法。
“想不到你手工活不错!”哑女冲他竖个大拇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