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1 / 2)
永璋道:“可是我对诗书并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平庸,没什么特长。
永琏说:“来《国朝新闻》吧,高晋被调去地方上了,现在负责采访的官员过两年也要调走,三弟不如来历练历练?”
永琏还有个想法,就是把采访的范围扩大,不止采访读书人,也采访一些匠人和武将。尤其是采访工匠们,算是一种技术交流。
永璋闻言,立即高兴地说好,连连跟永琏道谢。
永琏笑:“这有什么谢的,《国朝新闻》编辑组可没什么肥差。”
其实应该是有很多可以钻空子捞钱的地方,但弘晓叔管得很严,永琏担心的事儿一直没出现。
殊不知这其中不仅有弘晓的功劳,更主要的原因是乾隆经常亲自过问。
他一直关注《国朝新闻》不仅是因为这是永琏的心血,二是因为他渐渐意识到报纸的重要性。从前朝廷里很多政令是到不了民间的,朝廷年年免税,下面官员照样收税,然后进了自己的荷包。
百姓们最后都怪到朝廷头上,丰年还好,灾年就容易闹事。
但《国朝新闻》这两年经常会刊登一些关于轻徭薄赋的文章连环画,或者是他用诗词的方式写出来,藏在各种犄角旮旯里,让百姓知道朝廷减免赋税。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百姓都看到,但一个村只要有一个人看到,官府再想横征暴敛,百姓们就不会被哄骗。
与此同时,也有弊端,那就是官民之间的矛盾变多了。
讷亲这两年去做钦差,查的都是类似的案子。
这种事多了,就显得朝廷不太平。很多官员想说要
不把《国朝新闻》停了,或者禁止刊登一些关于赋税的内容。但聪明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皇上默许的,皇上要靠着这玩意儿监察百官。
这时候谁敢对《国朝新闻》提出质疑,皇上肯定怀疑你就是想给百姓增加苛捐杂税。
所以最后谁都不敢说话。
好在这两年地方上的商税变多了,各地工坊的收入填补了官员们从前的灰色收入。养廉银是按照税收比例算的,收入高了,养廉银也就多。官员们的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潘振承在欧洲订购的毛呢陆续到货了,洋商来顺便从大清带回一些大清的丝绸茶叶。
还有洋商带来一个消息,法兰西出现了一些中国餐馆,听说是去利未亚那些殖民者回去开的。
英国人以为大清派人去利未亚和他们抢地盘了,警觉起来。
但仔细一打听,去过利未亚的人只说,大清的人在法兰西的殖民地开餐馆和医馆,只是做些小生意,没有要抢地盘的意思。
英国商人不懂大清的人是怎么想的,大清本国对做生意的人都不重视,怎么还派人去利未亚做生意了?
潘振承和十三行的商人们就糊弄他们,就是因为大清的生意太难做,有些人就想去外面谋生。
乾隆收到潘振承的密折,立刻告诉弘晓,也让他和弘晈的家眷说一声。
出去这么多年,总算有点消息了。
这里面也没提弘晈本人的安危。弘晓还是很担心,他就和四嫂说英国人遇见四哥了,他带着人在利未亚开酒楼食肆,过得还行。
潘振承要再次带商船去英国,乾隆就想让他顺路去利未亚看看,如果能见到弘晈就更好了。
朝廷还专门给这一次的船队配备了新式的火炮火铳,这次的火药是调整过比例的,不容易受潮。
广东商队启程时,乾隆也带太后、皇后和儿女,登上了火车,开始今年的木兰行围。
乾隆有单独的车厢,然后是三位皇子和几位宗室王的车厢,再后是官员和侍卫宫女,最后是太后、皇后、几位随行妃嫔和钮伦的车厢。
每一节车厢连接处都有侍卫把守,尤其最后一节车厢,除了乾隆过去看了看太后,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好在路途短,一直不走动也不耽误事儿。
允祕和几个侄子侄孙坐在一起,“御用的火车就是不一样,干净整洁,我上回图新鲜,自己买了张票体验火车。那真是遭罪,车上的味儿能把人熏死,下了车整个人灰头土脸的。”
永琏好奇,“听说有贵宾车厢,您怎么不坐?”
“贵宾车厢里要么是富商,要么是官员,万一有人认出我,又要来巴结。”允祕道。
永琏想想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