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2 / 2)

永璋好奇,“听说车上有卖食物的?”

允祕颔首,“有,但是买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自备干粮,毕竟全程也才三个时辰,三个时辰不吃饭也不会饿死。只有贵宾车厢那些人,才会买点茶果。就是有钱烧得慌。”

弘曕若有所思的点头,“日后的长途火车,才需要在车上卖食物和茶水。”

“有女人坐车吗?”永壁好奇。

“我上回是没见着年轻女人,有几个蒙古老妇人。”允祕道:“妇人虽和男子在同一辆车厢,但位置是分开的。”

永琏听傅恒说过,“贵宾车厢也是男女用一个屏风隔开,前段时间阿喇旺布的额娘来京城,到了张家口就坐得火车。”

蒙古的三个小少年也在同一辆车厢,阿喇旺布就说:“我额娘一见我就跟我讲火车的好,自从有了这趟火车,很多京城的新鲜东西,蒙古都能见着了。今年夏天,皇上给蒙古王公赏赐了一些葡萄、运到蒙古的时候都还很新鲜。”

这条铁路修好后,蒙古的物资变得丰富,物价也有了变动。从前水果、新鲜蔬菜这些东西在蒙古是很贵的,大多是晋商从山西卖到蒙古。但现在直隶商人也可以赚这个钱了。

巴勒珠尔说:“听说现在张家口特别繁华。”

“日后火车通到哪儿哪儿就繁华。”永琏说。

“朝廷什么时候继续修铁路啊?”弘曕问,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

不仅朝廷官员关注,商人们也关注,哪里修铁路,就意味着哪里有生意做。修路需要民夫,民夫的衣食住行哪怕有朝廷负责,但也需要和商人合作。

“这事儿大家讨论很久,一直没定。反正今年是不会继续修了。”永琏说。

海望掌管制造局的同时,还是户部尚书。他和永琏说,明年户部拨多少钱修铁路,要看今年铁路司能交多少钱给户部。

户部有个预期,没达到这个预期,就暂时不修。比这个预期多一点,可以考虑沿着京张铁路往山西修。如果能比预期多一倍,可以在选一条路线,两条路一起修。

铁路司这几个月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勘察地形,预估修路的难度。云贵川是最需要修路的,但那边多山,修铁路难度太大。

永琏就开始折腾水泥了,他只是提出一个设想,现在制造局那边还没配比出来。

此时,乾隆坐在御用豪华大车厢里,允禄、允礼、允禧和直隶总督高斌陪着他说话。

高斌就在说火车开通后给直隶各地带来的变化,不说远的,往年皇帝出巡,光是沿路调拨粮食物资,就非常麻烦。

但今年有火车,就省事许多。日后从京城往木兰围场送奏折,速度也更快。

只是这样一来,张家口这个地方就显得尤为重要,乾隆出巡前,特地派官员侍卫在此驻扎,准备马匹。奏折下了火车,他们立刻骑马送往行宫。

送奏折的车厢也需要重兵把守,这些都没有先例,各处十分谨慎,就怕出纰漏。

到了张家口,这边官员在站台迎接,今日下午的其他车次都停了。就为迎接圣驾。

乾隆先下车然后绕到后面亲自去接太后。

太后的车厢有软榻,但老人家太兴奋,没有躺着,就坐在车窗边看外面的景色,时不时和妃嫔们聊几句。

这可比坐马车舒服太多了,老太太很高兴。如果日后出巡都坐火车,她还是很乐意出来的。

众人换马车去往行宫,此时已经是下午了,大家一起用过晚膳。乾隆开始召见这边的官员。

几个小少年精力旺盛,就换了衣服。去街上逛逛。

有侍卫们跟着,乾隆倒也放心。

街上很热闹,有很多卖羊毛毡毯的铺子,还有卖蒙古各种奶制品的。

偶尔能看到几个蒙古打扮的人在做生意,巴勒珠尔他们就很惊讶,毕竟蒙古人向来不擅长行商。

巴勒珠尔忍不住上去和那几个蒙古人搭讪,这几人听他自我介绍是科尔沁的,就很高兴地跟他聊天。

今年漠南一些地方也闹旱灾,水草不丰,比较好的几片草场又轮不到他们这些普通牧民。他们的女人就去剪羊毛梳羊毛,男人便到张家口来做生意。

“……大家也想通了,蒙古人可以耕地,为何就不能行商?而且这也不耽误我们明年继续放牧。”

达都和阿喇旺布见此,都有几分不屑。就觉得蒙古人应该养马放牧才是正事,其他都是旁门左道。

巴勒珠尔却很高兴,“做生意也很好啊,现在朝廷其他地方的百姓遇到灾年,都会去工坊里做工赚钱,我们草原上的人不能总是指望朝廷救济,既然有谋生的法子,又何必向朝廷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