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那到时候成功了功劳算谁的?(1 / 2)
许大茂看著手上的资料,心里不由的感嘆,这工业部果然人才多,技术研发处一共三个科室,分別负责不同的研发方向,工程师技术员数量那叫一个多。
一科专注於基础材料的深度研究,科长是一名叫苏然的年轻工程师,在新型合金材料的研究上展现出独特的见解,还发表过几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
二科著重设备结构优化,科长张明更是经验丰富,参与过多个重大设备改造项目,在业內颇有名气。
三科负责自动化研发,但是就现在的条件研发的进度实在是有些慢,要知道1958年四九城第一工具机厂才和华清大学联合研製出了第一台工具机,这才几年的时间,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处於相对初级的阶段。
这次的新型轧钢设备就属於三科的项目,他决定召集三科全体成员开个会,集思广益,共同探討如何加快项目进度。
会议室內,三科的工程师们和技术员们围坐在一起,神色多少有些凝重。许大茂站在前方,目光扫过眾人,开口说道:“各位,我知道咱们三科负责的新型轧钢设备项目面临诸多困难,但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份责任。咱们得齐心协力,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別藏著掖著。”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率先发言:“许处长,我觉得目前自动化技术应用到轧钢设备上,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系统適应复杂多变的轧制工艺。不同的钢材,轧制时的温度、压力、速度要求都不一样,要实现自动化精准控制,难度太大了。”
另一位资深技术员也点头附和:“是啊,而且现在相关的標准和规范都不完善,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只能摸著石头过河,心里没底。”
许大茂认真倾听著,隨后说道:“大家说的问题確实存在。我建议,咱们一方面加强与一科、二科的合作。一科在新型合金材料研究上有成果,不同的材料可能对自动化控制的要求也不同,我们提前了解,就能在设计系统时更有针对性。二科在设备结构优化方面经验丰富,我们要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来设计自动化控制方案,確保系统与设备完美適配。”
三科的科长孙立听许大茂这么说不干了:“处长,咱们三科都研究到最后阶段了,现在让一科二科插手,那到时候成功了功劳算谁的?”
许大茂看著情绪激动的孙立,脸上依旧保持著沉稳的微笑,他抬手示意孙立稍安勿躁,说道:“孙科长,我理解你的顾虑,毕竟大家在这个项目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都希望最终的成果能得到认可。但我们得从大局出发,现在项目进度缓慢,如果仅靠咱们三科单打独斗,很难在短时间內取得突破。”
“我主张的是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办,一科在基础材料研究上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苏然科长在新型合金材料领域的见解独到,他们能为我们提供关键的材料特性数据。这些数据对於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各项参数至关重要,比如不同合金材料的熔点、延展性等特性,会直接影响到轧制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控制逻辑。我们依据这些数据优化自动化程序,能大大提升系统对不同钢材的適应性,这是我们三科在材料研究方面很难独立做到如此深入和全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