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2)

懂了她的冯初五味杂陈,环抱住她,温暖的怀抱叫拓跋聿失神。

她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但她仍旧是动了。

“这些时日,诸事繁多,臣,忘了陛下茕孑宫中,亦,不该食言。”她确是应了拓跋聿,要陪着她,开解她,然而落在她自己身上,她却逃开了。

“臣之许诺,不会更改。”冯初的话语拉起了溺亡的人,“......臣会陪着陛下。”

愿陛下,收妄念,断痴情。

她张了张口,不忍说出来,临了改口:“也请陛下,勿要伤己,勿陷贪爱。”

腊月风起暮云彤,云母片与窗棂相撞吱呀。

女子腰杆笔直,单单坐在那儿,就感觉能撑起一片天来。

陛下是聪明人,这几日安安心心随着太后上朝、读书,不再以那般拙劣的手段叨扰冯初。

至于是否当真断了痴情......冯初不愿细想,现下,也不应当细想。

郑氏派人送了一沓案卷入宫,拢共半尺高,冯初翻看之下,竟是越发心惊。

连同案卷一并入宫的还有一枚玉佩,这枚玉佩,是她与拓跋允在武川时,拓跋允自崔充府邸搜出来的,一直未曾示人。

她万万没想到,崔充竟然还同关中地区的案子有干系。

冯初摩挲着腕间手钏,犯着愁,当时是,底下人呈上了杜知格的书信。

冯初拆开,一目十行,眼瞳蓦然亮了:“好,传我口信,让她明明白白写成奏报,明日同我去觐见太皇太后。”

......

冯芷君行事多为雷霆手段,毕其功于一役,亦不大喜好在朝堂内听大臣争噪,多半决策,是在永安殿西堂与几位心腹重臣相商。

拓跋聿作为名义上的天子,自也得在其中坐着听秉奏报。

“先帝在时,曾减免河南诸多州郡赋税三年,而今关中大雪成灾,臣以为,也当酌情减免。”

“照殿下的说法,州郡遭灾便要减免赋税,天下......”

但只要有人,哪里会少了争执呢?

拓跋聿在一片争执中,目光渐渐涣散开,冯初所言‘勿要伤己,勿陷贪爱’,她着实参不大透。

贪爱,便不算是爱么?

她恍惚间想起自己最初的愿景,她的所争,不过是为了冯初日后夙愿得偿。

冯初想要的......

“殿下莫非要将子民投畀豹虎?!”

朝臣的怒喝猛地将拓跋聿拉回了神,眼前之人的面孔同冯初有一刹那的神似。

她仿若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午后,周遭安宁,偶有风刮过树枝、铜漏滴答,眉眼悲悯的火莲讲着人间沧桑。

冯初所愿,究其根本,无过‘为民’二字。

拓跋聿醍醐灌顶,她分不清贪爱敬爱,渡不得自己孽情,但她还是懂得‘志同道合’是何意思的。

黯淡彷徨了几日的眼眸再度燃亮,她依旧乖顺地坐在一旁,与此前相比,显然是入心了。

也恰是此时,拓跋聿才愕然发现,在拓跋宪、或是众多勋贵们眼中,百姓遭灾当减免赋税竟不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朝中鲜卑勋贵可凭借着祖上功勋轻而易举地获得入朝为官的资质,而汉人纵使出身名门,也很难受到重用。

胡汉之间虽不似你死我活,然而沟壑依旧横亘在当中。

且或许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拓跋鲜卑对于其它胡人也普遍是提防的态度。

冯芷君拨弄着手中的菩提子,拓跋聿的变化她也均看在眼里。

她轻咳两声,打断了他们的争执。

“聿儿,你怎么看?”

冯芷君在臣下面前,都不会称呼她为陛下。

被骤然点到的拓跋聿一惊,她不敢贸然发话,“朕、朕年幼无知,不敢随意指点朝政。”

“无妨,尽管说说,说错了,哀家也不会责怪陛下。”

“......孙儿驽钝,朝中事务不敢妄断,只是岂有比救民于水火更危急之事?”拓跋聿看向拓跋宪,瑟缩道:“来年开销,可从别处节俭......”

“......呵,陛下有理,可是──”

“广平王。”

拓跋宪还想说些什么,奈何被冯芷君打断,“陛下冲龄能断,广平王怎还生犹疑?”

拓跋宪哑口无言,心口不一道:“陛下龙章凤姿,天日之表,臣徒长了年岁罢了。”

对着一傀儡之君说‘龙章凤姿、天日之表’,讽刺之味溢于言表。

冯芷君没搭理他的刺话,“既然广平王无异议,那就请几位大人拟旨罢。”

“哀家去佛堂礼佛,陛下......安心念书。晚些时候,哀家唤阿耆尼来校考。”

“孙儿遵旨。”

不论已经在心底默念了多少遍,冯初的小字一出,她仍是遏制不住心跳。

冯芷君带着人离开殿内,拓跋宪冲高台上的拓跋聿笑了笑,似是安慰,才跟着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