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明月积雪,堂前亮堂得能映人,宫内的烛火铜灯都险些比不过月光耀人。
拓跋聿心如擂鼓,端坐在偏殿内。
她竭力想展现出一个英明端庄的模样,告诉冯初,她不会对她贪爱。
手上的书卷泛着陈气,来自冯初的端方字迹和书上一板一眼的字句混杂,哪怕她一遍遍告诫自己,妄图看下去。
可心跳声在空旷的殿内振聋发聩,可颤抖的掌心渐渐濡湿。
耳尖微动,她能清晰地听见鞋面踩过积雪,陷她心上。
“臣冯初,参见陛下,陛下福绥安康。”
“平身。”
她不敢多言,生怕自己多说,就越发暴露自己自欺欺人。
“臣受太后陛下之命,前来校考陛下。”
冯初朗声之余,于底下入席,不着痕迹地扫过拓跋聿的面庞,没有看到不甘不忿,眉眼黯淡了片刻,又再度平和地看向她。
冯初的心才彻底放下。
看来她劝陛下的那些话,陛下听进去了。
君臣二人一问一答,中天朗朗,如彼此心境,倒比从前更自在些。
宫中刻漏指向戌时三刻,冯初才堪堪停住。
“陛下刻苦勤勉,答对得当。”冯初真心笑起来时,丹凤眼会成月牙儿一般,煞是好看。
拓跋聿的心又乱了一拍。
见冯初起身要走,她抿了抿唇,“阿耆尼,朕有一事不解,卿可否为朕解惑?”
拓跋聿眼眸清澈,毫无杂念,冯初自是遂了她的愿,再度落座:“陛下请讲,臣,洗耳恭听。”
拓跋聿捡着今日在太后处听政的事同冯初讲了,她当真不解:
“百姓困苦,民怨沸腾,为何叔公仍然不支持救济?难道要逼着百姓造反才好么?”
冯初怔忪,与她对视,半晌,缓和的眉眼处勾起苦涩: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百姓的。”
第39章 劳利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拓跋聿从高位上下来,自然而然地坐在冯初身侧,不近不远,既不唐突,也不显得高高在上,眼神清明:
“阿......爱卿请讲。”
冯初略微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微微展颜,同她道:“中原古地,汉人们多以耕种为主,而鲜卑人则习惯了于草原上掠夺。”
“开国之初,为奖赏勋贵,朝廷任由他们掳掠人口,充为家奴,兼并田产。”
冯初滔滔不绝地谈起大魏行使的政策,朝廷少赋税、贵族占良田,而一到了灾荒时候,减免赋税会碍着这些勋贵们收田纳民。
自然就会寻出由头来说这赋税不收上,来年朝廷开销难以负担。
百姓困苦,民生凋敝,倒成了他们予取予夺搜刮天下的好时机了。
“纵使有减免,也是治标不治本。”
大魏开国至此已近百年,朝野弊端渐渐浮现,再不整治,亡国有日。
冯初又道:“广平王殿下与太皇太后素有龃龉,陛下今日所言,在鲜卑勋贵们眼中,是在向太后示好投诚。”
拓跋聿皱眉,疲惫不已。
她读的书大多都是被太后硬塞的儒家典籍,间或夹杂史书,前头又有冯芷君与冯初二人遮风挡雨的同时遮天蔽日。
她以为只要做好一个文弱的君主,效仿古籍中的尧舜,踏踏实实,自能靖邦安民。
直到今日,她才恍然发觉自己肩上担着的,是何等沉重的担子。
她根本不懂国家法度,不通政令!
作为一个君主,孱弱得可笑,竟还斗胆对冯初生出肖想,沉湎于飘忽的儿女情长......
“陛下?”
察觉到眼前人情绪似乎不大对,冯初下意识伸手搭在她的肩头,关切道:“陛下怎么了?”
拓跋聿摇摇头,耳尖涨红,懊恼不已。
“陛下已经很好了。”
仅仅一句话,就让拓跋聿猛地抬起头来,“什......”
“陛下朝政上但有疑惑,均可来寻臣,臣,一定知无不言。”
冯初含笑,并不多言,仿佛能包容万物的目光逼得人想流泪。
“明朝臣会面见太皇太后和陛下。臣,有要事相奏。”
她在鼓舞她。
少年帝王泪花朦胧:“嗯!”
......
铁甲烁光,在冬日里晃得人眼睛疼,比她高了一整个头的将军遮云蔽日地俯瞰着她,眉目英武,翠眸如虎。
偏生这么威武之人,知道自己长得凶,同她说话时压了又压,柔了又柔,别扭中带出些许可爱。
慕容蓟‘温声细语’:“见过杜郎君,奉冯大人之命,前来接郎君进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