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1 / 2)

头等的尖尖儿货自是要上贡给皇室的。但有江南织造局和承德织造局的精品打底,京城织染局出品的布料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一般都是康熙帝看一眼,留下一些做赏赐用,然后其他的大量布料,就会通过各大商行,销往内陆各大城镇。

这可是皇上亲自挑选过的精品哦,手慢无哟。

这样的布料,往往被各家大户一抢而空。

同时,织染局也在郊区等偏远地区豢养了一些家庭小工坊,只要织染局给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这些小工坊就好似有使不完的能量,在短时间内将之加工成相应的布料。

但缺点是这些小工坊出产的布料成品参差不齐,上不得高台脚,但没关系,这些布料价廉量大啊,在织染局稍微过一过手,就能将价格翻一番,走中品路线销售出去。

关中之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只要织染局放下架子,只对内这一个市场,就能吞掉大部分的货物。

但织染局是不可能放下这个架子的,毕竟织染局的本职是服务于皇室,间接着为皇帝赚点子“外快”,你要是本末倒置了,那织染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织染局固然可以垄断国内市场,但不行,它只能走精品中的精品路线。而众所周知,精品市场是非常容易饱和的,因为买得起,有资格用这种规制布料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啊。

所以,织染局有了余力面对对外市场。

这个对外,就是海关贸易,主要贸易对象,就是东印度公司。

具体来说,是英国。

皇室面对皇室,贵族面对贵族。

清皇室贵族能用的精品布料,精品瓷器,精品手工艺品,往往是出多少,英国商人就要多少。

像是叶勤这样的宗室是不可能直接去和英国商人谈买卖的,他也出不了京城,去不了海关,他需要派遣家人或者委托大商贾以及到这些海关就任的八旗官员进行谈价、订贸易单、督查运货等等琐碎事情。

这就是人脉圈子了。

所以这几年,叶勤每日穿戴齐整的跟个富贵大爷似的四处喝茶听曲儿,真不是没事儿闲逛,耽于享乐,他是真正在做事情。

其实叶勤也不是一人在做,像是衍潢、讷尔苏、雅尔江阿这样的铁帽子王也在做,如果有牵头的,额尔赫布、务尔登、讷尔特宜这样的宗室子弟也有参份子入股。

谁又能想到,其实最开始和东印度公司做外贸的,是太子胤礽和多罗贝勒胤禛呢?

当德亨从叶勤那里得知,叶勤派去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和外国人做贸易的代理人,竞争对手居然是胤礽派去的凌普和胤禛派遣去的傅鼐的时候,当真是给惊着了。

皇子花钱,除了朝老爹康熙帝伸手要之外,还会通过各种法子自己搞钱。

比如盘剥自己佐领内高官厚禄之人。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就曾派遣奴才去在广州任上的佐领人要供养银,不给就在衙门里闹事,抢夺当地财物,十分的嚣张跋扈,那个佐领人完全没有办法,只好奉上几万银子打发了这个奴才。

比如卖官鬻爵。对一些不慎重要的四品以下官职的归属,康熙帝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胤禩就曾经安排过好几个他看好的进士去地方任知县、通判、同知等,这些人有了“俸禄”,自然会第一个感谢胤禩的提拔的。

比如强取豪夺,吓诈奴才。曾经有一个奴才干了不甚好的事情,被胤禟知道了,这下好了,这个奴才为了脱身,先后被胤禟连吓带骗的搞到手好几千两银子。

比如经商。经商听起来似乎是正经路子,然而,藩王的经商和一般的商贾可不一样,人藩王要做,就做垄断性买卖,尤其是像是胤礽和胤禛这样的皇子遇上了,那没的说的,先联合起来压价,将对方全部吃下,然后再内部“凭本事”来分,不管最后能得到多少货物,将之转手之后的巨大差价,足够得到丰厚的利润。

胤禛当然是争不过胤礽的,不过那都是在叶勤加入之前了。

在叶勤代表衍潢、雅尔江阿等铁帽子王加入之后,胤禛反倒退居二线,商场之上改为宗室贵亲和太子驰骋了。

内部战是内部战,并不妨碍他们联起手来压价外来商船,所以,每当叶勤和德亨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德亨都是当做一个故事听的。

不管最后谁赚的多,都是外人吃亏了嘛。

织染局只三四年就能有这样的气候,实在出乎康熙帝的意料,叶勤居然能和太子争的有来有往,也更是让康熙帝惊讶不已。

叶勤背后有衍潢和雅尔江阿、讷尔苏这些铁帽子王,康熙帝也不是不知道,但能张罗起这样一个摊子,叶勤这个人,绝非是有人扶持这样简单。

既然织染局势头这样大,那就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户部银钱短缺,织染局先拨一个季度的银子补上吧。

早就对手里的银子做了充分打算的叶勤接到这个圣旨的时候直想骂娘,又是户部,户部那个徐老儿这是没完没了了是吧?!

而且一要就是一个季度的,虽然是一月一发,但那可是京城全部官员的俸银,那是小数目吗?

我留这银子放库房里看他闪闪放光芒他不香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