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2 / 2)

这么一番安排丽娘又高兴了,毕竟一共才花了七两八钱买的牛杂,能卖出十四两多,这算是嘉年华里的大利润。

整个下午,苏榛在做卤味儿的功夫,其他村民也把其它能做的预制都准备利落了,不怕的冻的也全部拿驴车拉去了嘉年华的冰屋仓库。

那里已经开始有镖行的人晚值,再加上白水村也自己排了人手守夜,所以不怕被盗。

而靠山村的三百只活禽也全部宰杀完成,也送去了大食代。白水村又得了整鸡一百五十只、整鸭一百只、整鹅五十只;

鸡杂得了四十五斤、鸭杂得了四十斤、鹅杂三十斤。另外还单独制出鸡血旺二十斤、鸭血旺二十斤左右、鹅血旺十五斤;

至于羽绒跟羽毛,也来不及细分,就都拿麻袋先冻装了。等嘉年华结束了,看哪个村民要买。鸭毛绒一共装了十五斤、鹅毛绒装了十二斤。

还有那些个鸡鸭鹅的头,一百五十只鸡头直接被孟坨子花三百文买了去,给他家的猎狗啃着玩儿。

鸭头与鹅头则分成了两拨处理,一半数量原封不动留存,毕竟烤鸭或者铁锅炖也都得带头;另一半数量则被砍切加工,做成酱香风味的头类冷餐单独售卖,跟兔头一样,可售十五文一个。

待入了夜,苏榛又去嘉年华巡场了一圈儿,参加了百戏行开幕夜演的第二次联排。

这次比上次更加的隆重,因要调试光线,所有的灯笼、冰灯、火把都安置并燃点了起来,虽说耗资不菲,但这笔不能省。

其实时下夜间戏台最大的问题就是照明不够,好在百戏行早有经验、兴盛湖渔民又送来了大量的、不花钱的贝壳碎片。

项俊带着“场务”们、把碎片固定在了戏台周边置景上,成了大面积的反光装置。

当然,在苏榛看来效果肯定不可能跟现代的反光板去比。但有一说一,冰雪戏台本就是白色为主,再加上其它火把跟避风灯的加持,着实还是增了不少亮度。

可周边置景是亮了,由此出现了新的问题:映衬得戏台上所有人的脸更黑了。

没有面光啊……

在台下的“总导演”柳嫣感觉天都要塌了,苏榛也赶紧回忆在现代的时候看户外露营音乐节的灯光布置,可布局她虽然知道,但苦于没电没灯啊。

要不一点点的在台子顶空置横杆,拿丝绸装饰了再依高低错落挂避风灯?

办法是可以,但成本骤增,更何况搭台的时间实在已经不够了。苏榛只觉得所有的事情都砸了过来,一时间脑子嗡嗡作响,不断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要慌。

正纠结着,小司自冰嬉区一路快跑了过来,身后还带了一众在冰船上布置的盛家船工。

船工们每人都拖了辆冰橇车,满车明晃晃的。拖走得近了苏榛这才意识到,堆得满满的全是冰透镜。

冰透镜是大宁朝的北方渔民在冬季冰捕时所用的装置。

就是拿就是拿水冻成巨大的镜面,使用的时候依据不同角度摆放,再借助火把或者油灯的光线照射,便可摇身一变,成为最原始的聚光装置。

若仅有一面两面冰透镜,所产生的效果或许并不显著,一旦数量庞大,且角度设置恰到好处,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就不容小觑了。

苏榛打眼一望,冰橇上堆得那么满、冰镜数量想必十分惊人。

是盛重云的救场!

苏榛一瞬间竟觉得头皮发麻、每个毛孔都瞬间张开了似的。

人在极度疲倦、压力如山的时候,遇到一丁点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同理,在失去支撑的瞬间、喜欢的人默默伸来援手。心里的滋味甚至不能称其为感动,是五味杂陈、是难以言述。

苏榛唯确定一件事:如果盛重云此刻站在她面前,她会不顾名声、仪态、一切乱七八糟的束缚,直接扑倒。

也多亏他没来,来的是小司,一脸兴奋的嚷嚷:“苏娘子,柳掌柜,这本来是我们船坊准备在烟火表演上安置的。但我家公子说,戏台的时辰排在前头,可以先用,让我给贰位送来,您看放哪儿合适?”

柳嫣的感激自是不会比苏榛少,但眼下也不是表达感激的时候,赶紧收了心神指挥布置。

其实放在哪里也没人说得准确,需要一点点的调适。

众人迅速行动起来,先将冰橇车推至戏台周边较为空旷且稳定的位置。

船工们、和兴盛湖的场务们小心翼翼地从车上搬下冰透镜,每一块都沉重且剔透。柳嫣和苏榛则一直跟着,不断调整最佳的放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