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1 / 2)

胳膊都抬不起来,还怎么行围?乾隆于是让永琏留下,正好八月十三万寿节,让永琏代替自己去祭太庙。

永琏当时还不敢相信,汗阿玛就不怕自己和皇玛法说他坏话?

如果是前两年,乾隆未必放心。但通过这两年听永琏和汗阿玛的魂魄沟通他发现这祖孙俩在一块讨论的无非是设计各种东西。

夏至他带着永琏去祭太庙,永琏就和汗阿玛的魂魄讲了半个时辰的蒸汽犁。

乾隆在旁边都听困了,最后还是他催促,臭小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乾隆心情很复杂,既发愁又安心。

但让他去祭太庙,也是一种锻炼。倒不是祭太庙有什么难度,而是代行祭祀有非凡意义。这小子总该意识到自己是未来储君了吧?

永璜随驾去木兰秋狝了,尚书房的课程暂停,永琏前几天在养伤,每天不是陪着妹妹玩儿,就是去找三弟四弟五弟。

乾隆得知这臭小子半个月来连书都不怎么翻,字也没练几页,气得不行,让人传口谕,命永琏去给履亲王、和亲王打下手。

永琏想抗议都没法抗议,汗阿玛不在,他也不能讨价还价。

好在十二叔公和五叔都是好人,没让他干什么活儿。张廷玉见了他更是笑的慈祥。

永琏每天就是去打个卡,然后跟在五叔后面听故事。

五叔知道的八卦可太多了,上至宗室,下至文武百官,谁家宠妾灭妻,谁家生了龙凤胎,他都知道。

他不知道的还能去问履亲王,履亲王作为红白事儿专业团队负责人,看过的热闹更多。

履亲王和履亲王福晋至今都感谢永琏在傅良袭爵的事儿上出了力,对这个小侄孙的印象很不错,聪慧能办事,内定太子就是靠谱。

履亲王对永琏也很和蔼,让他不必每天来,京城这边没什么要紧事儿,重要的事情都送去木兰围场让皇上亲自批复了。

只是有些引见的官员需要先安排住下,等皇上回来再见。

像潘振承这样的商人,履亲王他们觉得先见见也无妨,毕竟他还带了几船东西,是入库还是送木兰行宫,需要早点安排。

见外臣的事儿永琏是不会来凑热闹的,免得回头给他扣个勾结外臣的帽子。

但他很想见潘振承,看他带回了什么好东西。

弘昼知道永琏对西洋的事儿感兴趣,就把他带上了。

皇上不在,很多重要细节潘振承没有汇报,只说一路上买卖的经过。

潘振承比永琏上回见时更瘦了,整个人仿佛都苍老了。

永琏就先关心了几句,“是不是路上非常辛苦?遇到什么危险了吗?”

“回小主子,路上虽遇到过几次风浪,但都化险为夷,只是路上带的蔬菜早早吃完了,后面只能吃干粮。本想着到了欧洲能补给一些吃的,没想到那边的食物……”他说着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他们那里高档酒楼的饭菜也一样难吃,回程只好带了些土豆、南瓜和干粮、肉干。”

出去一趟,潘振承的官话更不好了,还好他专门找了个信任的翻译。

允裪和弘昼忙说一会儿要设宴请潘振承吃饭,让他尝尝家乡的味道。

潘振承心说京城的饭菜也不是家乡的味道啊,他更想回福建吃海鲜。不过这人向来不重口腹之欲,欧洲那么黑暗的饭菜他都忍受过了,京城的饭菜在那十几种肉炖在一起的英国菜面前,自然是美味佳肴。

他带去的生丝茶叶到了欧洲几乎是一抢而空,尤其是茶叶。他带去了几个新品种,欧洲那些贵族们没喝过,价格比洋商在广州十三行买的翻了几倍。

英吉利的海外贸易掌握在大贵族手里,其他国家的人要想进入英国进行贸易,必须和这些贵族打好交道。

潘振承见到了负责贸易的贵族代表,并表示对英吉利的毛呢很感兴趣,他把毛呢吹得天花乱坠。想订购大量毛呢。

履亲王等人一听潘振承说的数字,都不禁皱眉。

“这么多毛呢?能卖出去吗?”弘昼问,其实大清国内并没有潘振承说的这么喜欢毛呢啊!他家福晋嫌重,都不怎么穿。

潘振承道:“卖肯定是能卖出去,大不了把价格压低一些。”

永琏更疑惑了,“那你岂不是赚不了多少钱了?”毕竟这路上的花销也不少,还会有毛呢发霉受损。

潘振承就笑着解释,他签这么大的订单为得是估算英国的产量,并一窥英国的纺织技术。

他一边签订单,一边担心英国没法按时交货。

贵族就带他参观了一家工厂,表示他们使用的纺织机是新式的,一定能如期交货。

永琏:“所以你知道他们怎么生产毛呢了?”

潘振

承点头,“同行的还有一名织造局的大人,他比小民更懂这些。”

永琏大喜,大清至今织不出毛呢和羽纱之类的面料,连皇后都为此发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